牙健网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三叉神经痛 > 三叉神经痛临床诊断> 正文

先天性发育和变性疾病与三叉神经痛的鉴别

  (一)茎突过长症  茎突过长症并非少见,但常被忽略,且常被误诊为三叉神经痛或舌咽神经痛。其疼痛常位于一侧咽部,多不剧烈,吞咽时加重,可放射至耳或颈部;有些为颈动脉区疼痛可从一侧下颌角向上放射,颈内动脉受到刺激者疼痛常放射至头顶部,颈外动脉受刺激者多放射至面部。触诊时颈动脉区有压痛,并向头顶及眼动脉区域放射,用手指在扁桃体窝触到束状坚硬的纵形隆起,同时伴有疼痛,即可确诊。

    (二)三叉神经痛与多发性硬化 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,以病灶多发、播散、症状缓解与复发交替进行为特点。病因至今未明,可能与病毒感染、免疫障碍等因素有关。女性较男性多见,本病多在20-40岁之间发病,很少有10岁以下及50岁以上发病者。起病可急可缓,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多变,有三叉神经痛者约占1%—2%,有的学者统计高达8%。多数呈典型三叉神经痛特点,第二支,第二、三支痛者多见。右侧多于左侧,并常有双侧疼痛,周围支分布常不对称。其疼痛是三叉神经通路有脱髓鞘斑所致,尸解发现这种硬化斑最常见于脑桥三叉神经出口处。CT及MRI可显示脑室周围白质内的斑块,后者更为敏感。

    多发性硬化之三叉神经痛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鉴别点:①好发于20—40岁;②双侧多见;③常无扳机点;④往往伴有脑干症状;⑤三叉神经痛常始于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之后;⑥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。

    (三)延髓空洞症  延髓空洞症较少见,多由脊髓空洞向上发展而成,亦可单独出现,空洞常不对称。男性多于女性。症状可起自儿童期或青少年期,但多数于20—30岁发病。起病及进展缓慢,一般多为单侧性,极少有两侧对称者。随受侵的脑神经核不同,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。三叉神经脊束核受侵临床表现主要为面部节段性向心性痛、温觉障碍,呈“洋葱皮样”。部分病例可有同侧三叉神经区域与对侧肢体疼痛,伴有或不伴有感觉缺失。延髓空洞症之面部疼痛开始常为阵发性,数月后可转为持续性,或开始即为持续性。一般经几个月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,但是亦有长达十几年之久者。有个别患者以面部疼痛为首发症状,很易误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。CT及MRI可发现延髓内呈棒状扩张的脑脊液密度或信号影。

查看全文

相关推荐

精选阅读

热门推荐